【塑料機械網 市場速覽】2019年,我國塑料加工行業堅持新發展理念,積極應對風險挑戰,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加速結構調整,促進行業持續穩步增長,經濟運行呈現穩中有進的態勢。
一、總體運行情況
(一)產量平穩增長
2019年,全國塑料制品行業匯總統計企業累計完成產量8184.17萬噸,同比增長3.91%,比上年同期提高2.8個百分點。
1、從塑料制品分類情況看。產量及增長率高的塑料制品是塑料薄膜,產量為1594.62萬噸,占總量19.48%,同比增長16.35%;同比下降大的是泡沫塑料制品,產量為258.19萬噸,增長率為-16.16%;其次是農用薄膜,產量為85.21萬噸,同比增長-10.59%;此外,日用塑料、人造革合成革也為負增長。詳見表1、圖1及圖2。
2、從塑料制品分布情況看。塑料制品生產主要集中在廣東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蘇省等地區。其中:廣東省產量高,為1339.11萬噸,占16.36%,其次是浙江省,為1307.59萬噸,占15.98%;增長率高的是河南省,產量為424.42萬噸,同比增長33.98%,其次是湖南省,產量為405.83萬噸,同比增長15.61%;同比增長率低的是山東省,產量為336.44萬噸,同比下降13.58%。
以上全國省份塑料制品總產量為6674.18萬噸,占全國比例為81.55%,比上年提高了4.53%,可見塑料制品行業生產區域進一步集中趨勢。詳見表2、圖3及圖4。
3、從塑料制品區域布局情況看。2019年,東部十省市塑料制品產量4712.50萬噸,占比57.58%,同比增長1.45%。中部六省發展迅速,塑料制品產量2204.18萬噸,占比26.93%,同比增長11.31%,特別是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的產量增長率較高,分別為33.98%、15.61%、12.33%。西部十二省區塑料制品產量1338.94萬噸,占比13.66%,同比增長1.52%,發展勢頭放緩。詳見表3-表6。
我國塑料薄膜主要產區在東部省份,東部6省占總量的60.17%,其中河南省塑料薄膜產量同比增長188.52%,占比從2018年的5.44%提高到2019年的13.76%。山東省、云南省是我國農用薄膜的主要產區,廣東省農用薄膜產量有較大增長,浙江省農用薄膜產量卻大幅下降。廣東省是我國泡沫塑料制品產量大省份,陜西省、四川省、安徽省、河南省的泡沫塑料制品產量增長較快,湖北省泡沫塑料制品產量降幅較大。人造革合成革生產較為集中,福建、安徽、浙江是生產大省,合計占比為65.69%,安徽省增長較快,已超過浙江省位居第二,此外,湖南省、江西省也增長較快。其他塑料制品的大產區是浙江省、廣東省,重慶、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增長也較快。
詳見表7-表12。
(二)效益顯著增長
1、營業收入持續增長。2019年,全國塑料制品行業營業收入19077.48億元,同比增長2.77%,略低于全國輕工全行業同比增長2.83%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國工業同比增長3.8%的平均水平,在輕工25個行業中居第13位。營業收入占輕工行業總量的9.64%,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1.8%。
其中,營業收入高的是塑料零件及其他塑料制品,為5750.9億元,占30.14%;其次是塑料板、管、型材,為3926.59億元,占20.58%。增長率高的是塑料板、管、型材,為6.60%,其次是人造草坪,營業收入109.27億元,同比增長4.78%,增長率低的是塑料人造革、合成革,營業收入872.11億元,同比增長-5.49%。詳見表13、圖5及圖6。
2、利潤總額大幅增長。2019年,全國塑料行業完成累計利潤總額1,054.52億元,同比增長12.68%,高于輕工行業7.14%和全國工業-3.3%的平均水平。利潤總額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占輕工行業8.14%,在輕工25個行業中居第8位。
其中,利潤總額高的是塑料零件及其他塑料制品,為322.55億元,占30.59%,其次是塑料板、管、型材,為244.5億元,占23.19%;增長率高的是塑料薄膜,利潤總額為132.38億元,同比增長22.25%,其次是泡沫塑料制品,利潤總額為40.94億元,同比增長18.43%;增長率低的是人造草坪,利潤總額為4.36億元,同比增長-19.43%,其次是塑料人造革、合成革,利潤總額為28.86億元,同比增長-14.49%。詳見表14、圖7及圖8。
3、營業收入利潤率有所提高。2019年,全國塑料制品行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5.53%,比上年提高了0.27%,略低于全國工業5.86%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國輕工行業6.54%的平均水平。其中利潤率高的是塑料板、管、型材,為6.23%,其次是塑料包裝箱及容器,利潤率為6.00%;營業收入利潤率低的是塑料人造革、合成革,僅為3.31%。詳見表15。
4、虧損面和虧損額有所收窄。2019年,全國塑料制品行業規模以上企業15835家,比2018年末的15571個增加了264家,增加1.7%。全國塑料制品行業虧損企業數為2168家,比2018年末減少70家;虧損企業虧損額為102.53億元,比2018年末減少5.05億元。詳見表16。
(三)出口持續增長
1、出口額持續增長。2019年,塑料制品累計出口額749.33億美元,同比增長7.94%。累計進口額195.91億美元,同比增長-1.37%。進出口貿易總額945.24億美元,貿易順差553.42億美元,貿易順差占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13.18%。
從子行業看,出口額高的是其他塑料制品,完成累計出口額195.12億美元,占26.04%;其次是日用塑料制品,完成累計出口額182.29億美元,占24.33%;增長率高的是其他塑料制品,同比增長10.26%;其次是建筑用塑料制品,完成累計出口額81.23億美元,同比增長8.8%,塑料板.片.膜.箔.帶及扁條完成累計出口額127.47億美元,同比增長8.72%,也高于平均水平。增長率低的是塑料管及其附件和塑料人造革、合成革,同比增長分別為1.42%和1.91%。詳見表17、圖9及圖10。
二、行業發展建議
1、繼續堅持創新
行業要密切關注國家科技領域的新進展和產業發展新變化,瞄準產品的化、差異化和專用化,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建設,集中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短板,建設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創新工作組,創新方法、路線,開展科技創新年、專家院士行等系列活動,強調創新的供給側與需求側精準對接、高效創新和政產學研金用集成創新,打造創新的產業鏈,促進產業鏈協同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2、深入實施“三品”戰略
行業企業要加強產業鏈協同創新,研發新材料,提高產品性能。通過提品質、增品種、創品牌,弘揚工匠精神,倡導精品制造,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利潤水平,促進行業轉型升級,實現由大向強轉變。
3、大力推動智能制造
要繼續開展“兩化”深度融合,創新行業發展模式,推進轉型升級,落實“中國制造2025”,推動智能制造,建設產業智能系統,引進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加快塑料行業智慧發展。
4、加速推進綠色發展
要提高行業自律,堅持綠色環保生產,從塑料制品的生產、運輸、銷售等環節,減少塑料顆粒與產成品的無序丟棄。加強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替代產品的研發,推動塑料制品的功能化多次利用和的塑料廢棄物高值化回收應用研究工作。建議應積極、科學推動垃圾分類制度,加強廢塑料回收、利用的科學、有序、系統化管理。
5、主動拓展市場
受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影響,我國塑料制品對美出口額下降。行業要瞄準新興市場,開展廣泛的合作,多元化發展,從產品出口到產能輸出,促進塑料相關產業擴展市場空間。
三、積極應對疫情影響
當前,我國抗擊疫情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多數企業響應國家號召,在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的同時,有序復工復產,逐步恢復產能。但3月以來,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對我國塑料制品外貿訂單與交貨帶來不利影響。針對這些新情況和新困難,行業企業要積極應對。
1、積極有序復工,保障產業鏈供應鏈運轉暢通
行業未復工企業加快復工,復工不達產的企業逐步達產,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實現上下游和全產業鏈企業協同復工整體復產。
2、深耕國內市場
當前,在境外疫情加速擴散,出口遇阻之時,國內市場正在恢復,行業企業要調整營銷戰略,積極尋找國內銷售機會、拓展內銷空間。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二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將對行業發展有利。
3、搶抓低風險國家貿易新機會
我國塑料制品出口額較大,歐美國家是主要出口國。境外疫情蔓延時,行業應調整市場目標,開拓東盟、中亞、西亞、俄羅斯和南亞、非洲等疫情低風險地區市場,并充分利用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拓展線上出口和進口銷售渠道。
4、苦練內功,培育發展優勢
加強新產品、新技術研發,調整產品結構,適應內需和綠色消費需求,同時,穩定員工隊伍,做好員工待產期間業務培訓,苦煉內功,培育新的競爭優勢,為“后疫情”時期行業高質量發展蓄能。
5、加速自動化、智能化轉型
疫情期間,一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憑借自動化車間、智能工廠、網絡平臺等優勢,在員工無法到崗情況下,率先實現復工復產。有條件的行業企業要進行生產模式升級創新,加速智能化進程。
6、用好優惠政策
疫情出現之后,國家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有關政策,涉及金融、稅收、人力資源等方面。行業企業要研究這些優惠政策,用好優惠政策,服務生產經營,努力將疫情影響降到低,實現發展目標。
疫情對塑料加工業的影響是階段性的,隨著環境的好轉、政策的拉動和市場的恢復,2020年將是行業奮發有為、穩健發展的一年。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