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機械網 政策及標準】“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工業經濟持續恢復、穩中向好。機械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通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在整個制造業中,機械制造業的地位十分重要,通過提供各種機械來保障各個行業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了完善的包括了輕工業、重工業等在內的機械制造業體系,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相當巨大的差距。
主要表現在:生產的產品品質與技術水平不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太少;制造技術與工藝落后,結構也不夠合理;缺乏技術創新能力;并且在先進制造技術與生產管理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個性化的需求將會更加的強烈,作為已經深人到各行各業,并已成為基礎工業的機械制造業,正面臨著如何適應市場需求的嚴峻挑戰。
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及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門積極部署一系列關于加大對制造業支持的政策舉措,推進我國制造業整體發展水平。
國常會部署五大舉措支持制造業
2021年12月1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采取市場化方式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確定加大對制造業支持的政策舉措,促進實體經濟穩定發展。
會議指出,制造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與國際先進制造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要加大對制造業助企紓困和發展的支持力度,扎實推動制造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一是實施減稅降費政策要向制造業傾斜,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政策力度,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規模。二是深化制造業領域“放管服”改革,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更大激發制造業企業活力。三是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鼓勵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快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四是鼓勵大企業帶動更多中小企業融入供應鏈創新鏈,支持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長。五是深化和拓展國際合作,支持外資企業加大中高端制造、研發中心等投資。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振作工業經濟運行16條舉措發布
2021年12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關于振作工業經濟運行 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出臺16條舉措振作工業經濟運行,包括扎實推進能源安全保供、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穩價、保持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順暢、促進重大項目落地見效、釋放重點領域消費潛力、提高外資利用水平、推動外貿穩定發展、破解企業用工難題、減輕中小企業負擔等。
《通知》要求,打通堵點卡點,確保工業經濟循環暢通。保持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順暢。聚焦新能源汽車、*療裝備等重點領域,實施重點領域“1+N”產業鏈供應鏈貫通工程,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貫通發展。深入開展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創建。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推行一站式服務,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
《通知》提出,要挖掘需求潛力,拓展工業經濟市場空間,釋放重點領域消費潛力。要求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加快充電樁、換電站等配套設施建設。鼓勵開展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綠色建材下鄉行動。
《通知》提出,強化政策扶持,健全工業經濟保障措施。完善汽車產業投資管理,統籌優化產業布局,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優化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有序推進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實施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組織開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探索推廣“兩業融合”新路徑新模式。
工信部印發《“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
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了《“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工信部規〔2021〕178號,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提出,到2025年,工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綠色低碳技術裝備廣泛應用,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綠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為2030年工業領域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其中,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能源效率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高,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57%,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達到4.8億噸,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6%。污染物排放強度顯著下降,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降低10%。綠色制造體系日趨完善,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綠色制造體系基本建成,綠色環保產業產值達到11萬億元。
結語: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提高產品設計能力;完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強化制造基礎;提升產品質量;推行綠色制造;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等為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戰略對策。我國正處于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中,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中國制造2025”,對于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變強,使中國制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托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注:本文由塑料機械網(www.glcy98.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新華社、央廣網、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